小说外译是中国古典文学海外传播研究的热门话题,学界对该领域的研究集中在译介脉络和方法的梳理上华丰金服,较少从海外读者接受的角度探究。[1]
海外专业读者的研究书评、大众读者的评价反馈、主流媒体的传播报道和文化市场的改编再造,均是中国文学作品接受研究的重要材料。
刘朝晖[2]、江帆[3]和王镇[4]等学者从大众读者的口碑评价、外文译本的馆藏数量和故事内容的改编再造等角度,分析中国古典小说的海外接受情况。
以英美主流媒体的报道内容为研究材料,探究小说外译的成果仅两项:朱明胜、范圣宇对《纽约时报》报道的猴王故事进行了分析,[5]金洁、徐珺对英国报刊中《红楼梦》的报道进行了探讨。[6]
这些成果丰富了中国古典小说在海外传播的研究,但存在两点问题:
一是报道材料统计的疏漏。上述研究仅在相关报刊的数字网站或“盖尔原始资源”(Gale Primary Sources)数据库上检索,结果难免存在缺漏。
二是研究范围的局限。二者仅讨论报刊对小说大篇幅的专门报道,而简单提及的相关性报道尚未纳入探究范围,这些报道对研究“西游故事”在海外的传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泰晤士报》是英国最古老的国家日报,也是世界上最受尊敬的报纸之一,其对“西游故事”的报道反映了西方社会的接受情况。
本文使用《泰晤士报》网站和“盖尔原始资源”数据库中“《泰晤士报》数字档案馆”(The Times Digital Archive,1785-2014)进行检索,输入关键词为“The Xi You Ji”“The monkey king”和“Havoc in Heaven”等,剔除重复和无关内容,共收集专门报道58篇,相关报道36篇。
通过梳理这些报道各阶段的传播特点,剖析报道热点及背后深层次原因,并从标题、作者和插图等方面入手,分析西方报刊的审美倾向和对“西游故事”的接受情况,以促进《西游记》在海外的传播。
自1955年《泰晤士报》报道京剧《猴王大闹天宫》在伦敦的演出信息后,其对“西游故事”的报道络绎不绝。根据报道内容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具体如下:
第一时期:2000年前——跨洋出海。本阶段《泰晤士报》开始将“西游故事”带入英国读者的视野,历经了近半个世纪的洗礼,孙悟空的猴王形象在英国受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关于“西游故事”的报道数量,详见表1:
年份
1955
1958
1963
1964
1978
1986
1988
1989
1993
1996
1997
频次
1
1
1
1
1
3
1
2
1
1
1
由上表可知,2000年前《泰晤士报》共有14篇报道涉及“西游故事”。
自1955年首次报道以来,每隔3至5年会有1篇报道。其中1964至1978年处于报道真空期,受国内政治环境影响,这段时间文化工作趋于停滞;1978年后迅速迎来报道的小高峰,与国内改革开放政策,对外文化交流增强不无关系;1990年后趋于稳定。
从报道的内容上看,1964年及其之前的4篇报道是对京剧基础知识的介绍或《猴王大闹天宫》演出内容的报道,1964年和1978年的报道只刊登了“西游戏”的订票信息,说明“西游故事”在受众心中已由陌生变熟悉,不再需要冗长的广告宣传吸引观众。
自1978年以来,《泰晤士报》开始关注毛翔青(Timothy Mo)的改编译本《美猴王》(The Monkey King),说明“西游故事”传播向纵深发展,受众群体开始向青少年倾斜。
本时期《泰晤士报》对“西游故事”的报道,既促进了《西游记》在海外传播,也复现了英国受众对“西游故事”的接受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本时期前后跨越半个世纪,仅有14篇报道,与英语世界对《西游记》文本翻译和研究如火如荼的事态形成鲜明对比,说明普通受众对《西游记》的关注远落后于专业读者。
第二时期:2001—2010年——声名鹊起。本时期《泰晤士报》对“西游故事”的报道共63篇,约占报道总次数的三分之二,说明“西游故事”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在域外大放异彩。关于“西游故事”的报道数量,详见表2:
年份
2001
2003
2004
2005华丰金服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频次
1
1
3
3
2
13
32
4
4
表2:2001—2010年《泰晤士报》对“西游故事”报道数量表
由上表可知,2007年前,《泰晤士报》对“西游故事”的报道每年稳定在1—2篇。
自2007年开始数量增长,2008年达到32篇。2009年和2010年报道数量回落。2007年前的报道虽然数量不多,但与前一时期相比稳定增长,说明英国受众对《西游记》的关注呈缓慢上升趋势。
2007年和2008年报道数量迅速增加,得益于戴蒙·亚邦(Damon Albarn)新编歌剧《猴王:西游记》(Monkey: Xi You Ji)的横空出世,“西游故事”在英国受众中迅速传播开来。
2009年和2010年报道数量的回落,则反应了该歌剧热度的逐渐消减,报道频率回归正常。从报道内容上看,本时期根据“西游故事”改编的影音作品开始涌现。
影视作品有美国演员王盛德(Russell Wong)主演的迷你剧《失落的帝国》(The Lost Empire),成龙、李连杰主演的电影《功夫之王》(The Forbidden Kingdom);电脑游戏有英国游戏团队制作的动作冒险类游戏《奴役:西游奥德赛》(Enslaved: Odyssey to the West)和日本视频游戏公司开发的《龙珠Z》系列游戏[7]。本时期《泰晤士报》对“西游故事”的报道数量丰富、内容集中,说明英国受众对西游文化的了解进一步加深。
第三时期:2011—2019年——余音不绝。本时期《泰晤士报》对“西游故事”的报道回落至常态水平,内容集中于对前两时期的持续关注,说明受众对“西游故事”的兴趣正寻求新的关注点。关于“西游故事”的报道数量。详见表3:
年份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频次
6
1
2
2
1
2
1
1
1
表3:2011—2019年《泰晤士报》对“西游故事”的报道数量表
由上表可知,2011年有6篇报道涉及“西游故事”,是本时期报道最多的年份,它同2009年和2010年均处于高潮后的回落期;2012年至2019年的报道多是对“西游故事”的相关报道;2019年后报道显著减少,至此《泰晤士报》对“西游故事”的关注热度开始消退。
报道内容涵盖达勒姆博物馆(Durham Museum)上演《西游记》木偶戏的演出售票信息和新加坡交响乐团(Singapore SO)对京剧《孙悟空》的演出介绍,表明《西游记》在海外的演出交流尚未间断,且拥有稳定的市场受众。
反观本时期《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对“西游故事”的报道正处于高峰期。不仅有多篇报道专门评述歌剧《猴王:西游记》,而且多次刊登曼哈顿儿童博物馆(The Children’s Museum of Manhattan)关于孙悟空展览的商业活动信息,说明“西游故事”在美国依然是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其衍生的文化产业拥有稳定的市场份额,儿童成为重要受众群体。
《泰晤士报》对“西游故事”的报道时而喧嚣,时而寂寥,关注领域因时而变,因势而新,最终形成聚焦舞台表演华丰金服,兼顾影视游戏的报道格局。
热点一:舞台表演。
舞台表演是《泰晤士报》对“西游故事”报道的重中之重,包括京剧、越剧和歌剧等艺术形式。京剧类演出集中在2000年前,歌剧类演出则集中在2000至2010年,说明受众的关注点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传统戏剧随着社会变迁而融入新的时代内涵。
京剧《猴王大闹天宫》是《泰晤士报》读者最早接触到的《西游记》改编剧种。1955年,中国古典剧团的京剧《猴王大闹天宫》在伦敦出演。
演出前,《泰晤士报》对京剧的基本常识和该剧的高潮看点进行了介绍,试图使观众接受这一陌生的舞台表演形式。[8]三年后,中国古典剧团再次在伦敦演出该剧目。此时,《泰晤士报》大胆评价道:“这是迄今为止最为壮观,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戏曲。”[9]
1964年,中国京剧《西游记》在欧洲巡演,《泰晤士报》认为结合舞蹈、哑剧和杂技等元素的京剧是世界上最吸引人的综合类节目,孙悟空是京剧人物中的典型代表。[10]这说明戏剧化的“西游故事”在英国受众心中开始生根。
歌剧《猴王:西游记》首次亮相在第一届曼彻斯特艺术节,次年在伦敦多家剧院演出,引起英国社会的巨大轰动。
该剧由陈士争担任总导演,英国著名摇滚乐队“模糊”(Blur)和虚拟乐队“街头霸王”(Gorillaz)的核心成员戴蒙·亚邦负责作曲,英国漫画创作者、插画家吉米·海莱特(Jamie Hewlett)负责舞台布局和形象设计。
该歌剧的演唱语言为普通话,以最大限度保留中国特色。为消减西方观众的语言隔阂,舞台屏幕上配有英文字幕。表演过程中融入了动画、杂技和武术等多种视听元素,在保留传统舞台表演特色的同时,又融入了现代流行艺术元素。
为何《猴王:西游记》如此受关注呢?有如下四点原因:
一是“西游故事”深入人心。早在1884年波乃耶(Dyer Ball)的《西游记》译文便已在英语世界传播,[11]后来又通过舞台演出、影视媒体等手段出现在海外观众的视野,尤其是日本“78版”《西游记》在英语世界的热播,进一步加深了孙悟空在海外观众中的印象。
二是编创团队影响力强。总导演陈士争擅长改编中国传统故事,将中西文化元素融入舞台艺术。英国流行摇滚乐的天才戴蒙·亚邦和知名漫画家吉米·海莱特的加入为作品增色不少。正如《泰晤士报》所述:“如果你是亚邦、海莱特和陈士争在歌剧落幕时欢呼的粉丝之一,那歌剧本身的内容都无关紧要。”[12]
三是艺术形式创新。《猴王:西游记》将马戏、舞蹈和动画等多种中西方艺术形式糅合成一部跨领域的现代舞台作品,该作品是一次“很冒险,很新奇,也很刺激”[13]的尝试,吸引了观众的关注。
四是前期宣传成功。《泰晤士报》涉及《猴王:西游记》在曼彻斯特艺术节上演出的报道有13篇,2008年提及其在伦敦的演出报道有17篇。高密度的广告宣传刺激着受众关注这一全新的艺术作品。
热点二:影视游戏。
自2001年始,《泰晤士报》开始关注根据《西游记》改编的影视和游戏作品,随着近几年来改编作品数量的增加,报道频率呈现上升趋势。相较于其他传播方式,影视游戏的传播范围更广、影响更深远,是“西游故事”在普通受众中主要的传播途径。
《泰晤士报》报道了6部根据《西游记》改编的影视作品。2001年刊登了美国NBC和科幻频道制作的迷你剧《失落的帝国》的播放信息。
报道中,剧照特别突出了王盛德扮演孙悟空的形象,剧照下方注明了“王盛德的远征”。
正文中提及日本“78版”《西游记》,并将该新剧与《古墓丽影》(Tomb Raider)、《卧虎藏龙》(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作比较,以增强观众对该剧的了解。[14]
罗伯·明可夫(Rob Minkoff)导演,成龙、李连杰参演的武侠电影《功夫之王》在北美首映。
《泰晤士报》对该片的评价一般,虽然有两位功夫巨星的加入,但两人都沦为安格拉诺(Angarano)的配角,且全片并无令人印象深刻的打斗场面,它并不是一部具有吸引力的电影。[15]
此外,《西游降魔篇》《龙珠:进化》和《猴子的新传说》(The New Legends of Monkey)等影视剧也有相关报道,但这一类改编作品在海外口碑欠佳,评价均不尽如人意。
《泰晤士报》对根据《西游记》改编的电脑游戏评价丰富。
《龙珠Z》系列游戏尤为受关注,其在剧本情节、视觉画面、格斗技巧和背景音乐等方面均有体验评价。《龙珠Z:超音速战士》不仅可以根据自身喜好选择角色,而且使用教程容易上手;[16]《龙珠Z:爆裂极限》的战斗系统虽然简单,但十分有效,属于“一个领先的打斗游戏系列”[17]。
《何惧西天万里遥:西游记在英美的传播研究》,王镇著,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但也有报道指出,《龙珠Z:太极》的打斗场面缺乏创意,局限于简单的踢腿动作;[18]《龙珠Z:新武道会》在PSP游戏机中的背景音乐略显糟糕。[19]
游戏《奴役:西游奥德赛》属于动作冒险类游戏,玩家以“猴王”身份,利用各种组合技能,确保他和特普(Trip)在各种危险中生存下来。
在该游戏发布前,《泰晤士报》介绍了该游戏的剧本安排、动作特效和背景音乐等方面,并称这是“一部令人惊叹的动作冒险游戏”[20];在游戏发布后,介绍了游戏的背景设定、创作团队和游戏体验。[21]
《泰晤士报》对歌剧表演和电脑游戏的评价报道有其自身特点:前者多事前报道,后者多事后报道;前者多广告宣传,后者多分析评价。造成这些特点的原因如下:
一是歌剧表演受时间、地点限制。舞台演出必须在特定时间、地点观看,且演出团队多为巡演制,在某一地区停留时间有限,那么前期将演出信息告知观众则显得尤为重要。此外,舞台演出审美的主观性强,前期广告宣传可有效引导观众的审美趋向,所以歌剧表演事前宣传报道多。
《解码中国形象:〈纽约时报〉和〈泰晤士报〉中国报道比较(1993-2002)》
二是电脑游戏重用户体验。电脑游戏消减了时空的限制,用户可根据游戏震撼的打斗场面、精美的画质设计等体验感受带动更多的玩家参与其中,故电脑游戏发布后的体验评价是决定玩家是否继续参与游戏的重要因素,所以电脑游戏多事后评价。
回首近70年《泰晤士报》关于“西游故事”的报道文章,其标题拟定自成体系、报道内容分工明确、插图选择独具特色。本部分试图从标题、作者和插图三方面作简要评述。
关于“西游故事”报道的标题可概括为“三大类型”“四大特点”。从标题命名类型来看,有如下三类:
一是按事件命题,即将报道的主要内容提炼成标题。《泰晤士报》对毛翔青及其改编小说《美猴王》进行介绍,一级标题为《小说》(Fiction),二级标题为《毛翔青创作的〈美猴王〉》(The Monkey King By Timothy Mo),这两级标题高度概括了所报道的内容。[22]
二是用感受命题,即作者根据个人对事件的直观感受进行命题。报道中国人庆祝猴年生猴年宝宝、买带猴子元素的玩偶、扮演猴王孙悟空的行为,标题为《中国为庆祝幸运的猴年而发狂》(China Goes Nuts to Celebrate Lucky Year of the Monkey)。[23]
三是以观点命题,即根据作者对事件的看法进行命题。对第三届曼彻斯特艺术节的评价报道,标题为《勇者之家》(Home of the Brave),表明艺术节上节目竞争激烈。[24]
从标题命名的特点来看,有如下四类:
一是聚焦特性。中国古典剧院剧团在伦敦演出前的宣传报道,标题为《剧院里满足各种需求》(Meeting Every Taste in the Theatre),以说明节目受众广泛,表演形式多样。[25]
二是制造悬念。介绍戴蒙·亚邦新创作的歌剧《猴子:西游记》,标题为《戴蒙·亚邦用普通话写了一部歌剧》(Damon Albarn has Written an Opera, in Mandarin),以引起读者对戴蒙·亚邦新歌剧的好奇。[26]
三是借势热点。“街头霸王”和“模糊”都是风靡一时的摇滚乐队,对歌剧《猴子:西游记》宣传介绍的标题则为《从“街头霸王”到“猴子的事业”,都是一片“模糊”》(From Gorillaz to Monkey Business, It’s All a Blur)。[27]
四是情感引入。介绍BBC录制伦敦奥运会音乐的报道,标题为《与“肘部”一起参加奥运会》(Getting in the Olympic Spirit with Elbow),让读者认为“肘部”(Elbow)乐队与其同在。[28]
《泰晤士报》对“西游故事”的94篇报道中,有21篇未注明作者。
未注明作者的报道中有8篇为演出购票信息,分别涉及京剧《猴王大闹天宫》、越剧《孙悟空借芭蕉扇》和歌剧《猴子:西游记》;有6篇对《西游记》的改编作品进行了评述,其中包括介绍京剧《猴王大闹天宫》演出的剧目内容和观看感受,也有介绍陈士争及其导演歌剧《猴子:西游记》背后的经历,还有介绍《西游记》文本内容及奈飞(Netflix)公司制作的新版《西游记》电视剧;还有7篇报道简单提及了“西游故事”,如介绍亚邦或曼彻斯特艺术节时,会提及歌剧《猴子:西游记》。
《泰晤士报》存在“单人多稿”的情况,即1人发表多篇报道,在注明作者姓名的73篇报道中实际仅有55位作者得以确认。
在《泰晤士报》数字网站可找到这55位作者中6位专职记者的介绍页面,涉及职位、工作年限、关注领域和代表作品等,说明该报刊内部分工明确,撰文作者经验丰富,报道内容专业性强。
11位作者发表了至少2篇报道,其报道领域相对固定。皮特·帕皮斯(Pete Paphides)发表数量居榜首,达5篇之多,内容均关于戴蒙·亚邦及其所在“模糊”(Blur)和“好、坏和女王”(The Good, the Bad & the Queen)乐队的评价,说明皮特·帕皮斯负责的领域是流行音乐评论;尼尔·费雪(Neil Fisher)发表了4篇关于《猴子:西游记》的评论,这与其艺术编辑和音乐评论家的身份密切相关;斯图尔特·安德鲁(Stuart Andrews)发表了3篇报道,分别是关于《奴隶:西游奥德赛》和《龙珠Z:爆破极限》的介绍评价,说明其主要报道游戏类的相关信息。
在“西游故事”的报道中往往附有插图,这不仅使读者对“西游故事”的了解更加直观,而且增强了报刊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本文共整理了13张与“西游故事”相关的插图,分为如下两类:
一是关于歌剧《猴王:西游记》的插图。歌剧《猴王:西游记》带有插图的报道5篇,其中《猴子:西游记》在伦敦科文特花园的宣传报道,附有5张插图,占据了报纸的整个版面。如下图所示。
该报道使用的插图是2007年在曼彻斯特艺术节上表演的剧照。真人表演的图像位于报刊最显眼位置,左侧和下方是报道的文字内容,右侧附有四张演出时播放的动画图。
这些插图与文字相互支撑,展示了《猴王:西游记》团队设计之精良,表演场面之盛大。在《猴子:西游记》赴利兹的西约克郡剧院(West Yorkshire Playhouse)演出的宣传报道中,有关于孙悟空和猪八戒表演时的剧照图。如下图所示。
正文这样描述孙悟空:“顶着一头白发的杰米·里德(图左为麦克·谷德饰演的猪八戒,上图)很健壮,他作为一位有名的魔法师,给人留下粗犷、勇敢的深刻印象。”[29]
文本的表述既可以使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到孙悟空身上,又增强了读者对孙悟空人物形象的了解。至于《猴子:西游记》的其他插图,均是歌剧中播放动画人物的图片,既有孙悟空在如来佛手掌上斗法的场景,也有师徒四人的动画剧照。
二是歌剧《猴王:西游记》以外的插图。这类插图包括舞台演出剧照、影视剧照和黑白画像。首先是京剧《猴王大闹天宫》演出的剧照。如下图所示。
从图中不难看出,扮演唐僧师徒的4位演员从妆容到服装都精心设计。唐僧正坐在4人中间,孙悟空调皮地蹲在其前方,八戒、沙僧手持武器左右而立。在西方观众不了解京剧的情况下,该图直观展示了中国戏剧的舞台特色。其次是美国王盛德版孙悟空的剧照。如下图所示。
图中的孙悟空头发茂盛、目光深邃。王盛德的表演更像是一个具备特殊技能的人,而非简单地扮演一只猴子。虽然该版本的《西游记》孙悟空形象与我们固有的印象大相径庭,但它真实地反映了西方对孙悟空形象的认识。
这些插图中的人物均与孙悟空有关,说明英国受众对孙悟空鲜明的人物形象印象深刻,谈及《西游记》必然离不开孙悟空。
海外版的孙悟空形象更趋向人,而我国本土的孙悟空形象更接近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受众对西游故事的接受情况。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报道内容,插图下方多添加有说明性的文字,对插图中的人物、故事内容和相关事件进行了介绍,便于读者理解报道内容。
《泰晤士报》对“西游故事”的报道,促进了《西游记》的海外传播。通过对这些报道的梳理,有助于了解英国受众的艺术审美倾向,追溯英国读者对“西游故事”的接受过程。从早期的京剧《猴王大闹天宫》演出,到后来的歌剧《猴王:西游记》以及现今带有西游文化元素的电影游戏,说明孙悟空形象广受英语世界受众喜爱。
“西游故事”报道前期的内容着眼于我国京剧团队在英国的演出,中期聚焦在中外艺术家联合打造的歌剧表演和影视游戏,现今的报道多为对前两阶段成果的提及和回顾。
基于此,我国应打造专业化演出团队,定期与其他国家进行演出交流,联合国外知名的文艺工作者编创出更加优秀的艺术作品,同时着手推进带有《西游记》元素的文化产业发展,以打造新的西游文化增长点。
《泰晤士报》对“西游故事”的文本翻译关注少,而对舞台表演、影视游戏等非文本形式关注多,这是我国在文化传播过程中需要花功夫、下力气、做文章的重要内容。
注释:
[1]代表性研究成果有:郑怀锦:《〈三国演义〉百年英译(1820—1938):史实考辨与学理反思》,载《国际汉学》2019年第4期;Feng (Robin) Wang & Philippe Humblé, “A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Studies: A Case Study on Chinese Canon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Sage Open, no.4(2019): 1-13; 高玉海、罗炅:《〈聊斋志异〉在俄罗斯的早期译文考略》,载《中国翻译》2022年第3期。
[2] 刘朝晖:《评〈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可接受性——以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学生的抽样调查为例》,载《中国翻译》2014年第1期。
[3] 江帆:《他乡的石头记〈红楼梦〉百年英译史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121-125页。
[4] 王镇:《何惧西天万里遥——〈西游记〉在英美的传播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67-106页。
[5] 朱明胜、范圣宇:《〈西游记〉故事在美国的传播与接受——基于对〈纽约时报〉猴王故事报道的分析》,载《中国文化研究》2017年第3期。
[6] 金洁、徐珺:《〈红楼梦〉在英国:19世纪至21世纪初英国报刊中的〈红楼梦〉》,载《红楼梦学刊》2021年第2期。
[7]《龙珠Z》的系列游戏包括:《龙珠Z:太极》(Dragon Ball Z Taiketsu)、《龙珠Z:超音速战士》(Dragon Ball Z: Supersonic Warriors)、《龙珠Z:新武道会》(Dragon Ball Z: Shin Budokai)、《龙珠Z:新武道会3》(Dragon Ball Z: Shin Budokai III)、《龙珠Z:爆破极限》(Dragon Ball Z: Burst Limit)和《龙珠Z:Z之战》(Dragon Ball Z: Battle of Z)。
[8]Anonymous, “Chinese Classical Theatre”, The Time, October 20, 1955.
[9]Anonymous, “Meeting Every Taste in the Theatre\", The Time, June 30, 1958.
[10]Amsterdam, “Chinese Total Theatre: Peking Opera in Holland”, The Time, July 13, 1964.
[11]蔡乾通过翔实的考证,认定1884年波乃耶(Dyer Ball)的《海龙王和算命先生》(The Sea Dragon and The Fortune Teller)译文为《西游记》早期译文。参见:蔡乾:《波乃耶父子〈西游记〉节选英译考论》,载《国际汉学》2018年第1期。
[12]Neil Fisher, “Monkey: Journey to the West at Covent Garden”, The Time, July 24, 2008.
[13]David Chater, “Tonight’s TV(Imagine, BBC One, 10.40pm)\", The Time, July 04, 2007.
[14]Gabrielle Starkey, “Satellite and digital TV choice(The Monkey king)\", The Time, May 05, 2001.
[15]Tom Charity, “The Forbidden Kingdom”, The Time, July 05, 2008; James Christopher, “The Forbidden Kingdom\", The Time, July 10, 2008; Edward Porter, “The Forbidden Kingdom”, The Time, July 13, 2008.
[16]Stuart Miles, “Dragon Ball Z: Supersonic Warriors”, The Time, September 25, 2004.
[17]Stuart Andrews, “Game review: Dragon Ball Z: Burst Limit”, The Time, June 15, 2008.
[18]Ben Blackmore, “Dragon Ball Z Taiketsu/Sword of Mana”, The Time, May 08, 2004.
[19]John Mcnamara, “Dragon Ball Z: Shin Budokai”, The Time, June 24, 2006.
[20]Stuart Andrews, “E3: The best bits(Enslaved: Odyssey to the West)”, The Time, June 20, 2010.
[21]Stuart Andrews, “Enslaved: Odyssey to the West”, The Time, October 10, 2010.
[22]Peter Tinniswood, “Fiction”, The Time, July 27, 1978.
[23]Calum MacLeod, “China Goes Nuts to Celebrate Lucky Year of the Monkey”, The Time, February 13, 2016.
[24]Dan Cairns, “Home of the Brave”, The Time, July 10, 2011.
[25]Anonymous, “Meeting Every Taste in the Theatre”, The Time, June 30, 1958.
[26]Andrew Smith, “Damon Albarn has Written an Opera, in Mandarin”, The Time, May 06, 2007
[27]Jack Malvern, “From Gorillaz to Monkey Business, It’s All a Blur”, The Time, March 06, 2006.
[28]Anonymous, “Getting in the Olympic Spirit with Elbow”, The Time, December 07, 2011.
[29]Donald Hutera, “Theatre-Monkey! At the West Yorkshire Playhouse, Leeds”, The Time, June 23, 2008.
天臣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